现在最保值最受投资欢迎的商品是什么?
黄金首当其冲。
2021年10月,艺术家杨烨炘搞了场“行为艺术”,用500克黄金打造了1000颗黄金米粒,然后一粒粒扔进上海的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和草丛等城市角落。彼时,仅金价就需花费20多万元人民币。
艺术家对这场行为艺术的解释,源于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他的行为只是对浪费粮食的讽刺。我更倾向于是一个天大的噱头,一次彻头彻尾的借机炒作,我看不到艺术性的探索和展示。
而在最近,艺术家杨烨炘又办了一场《淘金米》艺术展览,从开展到今天,不仅成为北京的线下热门活动,更是网络自媒体上的热搜之一。
3月30日,艺术家杨烨炘的个展暨公共艺术项目“淘金米”在北京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艺术家将1000粒由千足金打造的黄金米粒播撒在展厅的各个角落,隐匿于由一吨普通大米与稻谷组成的“米海”之中,观众可以亲身参与这场限时的淘金体验之中。
这场大型的行为艺术项目,是对社会价值与生存悖论的深刻隐喻,试图让观众在物欲与生存的抉择中,重新思考财富价值与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
如今国际市场的黄金价格波动与走势,恰好为这场展览攒足了流量,相较于2021年,现在的500克1000粒千足金,需要40多万,价格已经翻倍。可以猜想,这个项目从策划开始,就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关注,毫不怀疑,哪怕设置一个观展需要购票的门槛,仍会是一副趋之若鹜的情景。因为人们更关心的是“金”,而非大米,更不是“艺术”。
淘金米要求在限时的15分钟内,参与者不使用任何金属探测仪等高科技工具,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翻找。于是,在现场你可以看到,有人弯腰跪地,有人撅着屁股,有人埋着脑袋,有人全身匍匐···只为了在5厘米厚的米仓中,翻找和指甲缝差不多大小的金米。
有趣的是,参与者复现了农耕文明拾穗的姿态,但他们脚下踩着的却是维系生命的粮食,却因其日常性而被低估和忽视。而手中翻找的是被资本市场奉若神明的黄金,它无法直接果腹却让人趋之若鹜,这种价值倒置,让每一个淘金的动作都成了无声的拷问。
有人淘到十多颗,但只留下一颗做纪念,其余又洒回大米中,让其他人也有机会淘到;
有人在十五分钟内没淘到,但在离开时抓一把米,回家倒出一翻,里面有一颗金米粒;
有人在网上买了一千粒假金米掺进去,导致有些兴冲冲地以为淘金成功的人后来才发现自己翻找到的是假金;
还有人在翻找中不慎将卡地亚戒指弄丢,主办方特意延时20分钟供失主寻找,最后在众人的合力帮助下寻回。
观众既是这场行为艺术的参与者,也是表演者,还是创作者。

主办方称,黄金不是艺术,大米才是艺术。但人们脚下踩着的是艺术,手上翻找的是黄金。当黄金成为诱饵,任性在欲望和自省间的摇摆,这才是真正的展品。
淘金米这一个过程,似乎让参与者都能在同等条件下公平竞争。实际上,在资本的语境下,财富总是被塑造为稀缺资源,获取财富的过程充斥着运气成分、激烈竞争、资源消耗以及利益计算,而最终的结果如同《淘金米》的大多数参与者一样 —— 空手而归。
相较于2021年艺术家的迷惑行为,这次的确更像个艺术行为了,但我更愿意将它当做是一场成功而又特殊的社会实验,探询人性逐利行为的本质,重新定义价值,审视财富、生命与价值的关系。
也许有人会对参与者沦为表演者嗤之以鼻,如同在看一场小丑秀,甚至无异于现实版的鱿鱼游戏。但如果有这么一次淘金米的机会,大概也会沦为资本的玩物。
文章转载自
Thepoly